栏目导航  

 

  联系方式  
 无锡仁众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服务手机: 134 8505 7321
 服务热线: 4000998090
 服务邮箱:1508811746@qq.com
 QQ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热点排行  
·狼性团队训练课程 (3303)
·和谐团队建设拓展训练课程 (2724)
·应该如何加强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 (2079)
·团队必不可少的四类人才 (1919)
·合格的拓展训练培训师应该具备以 (1796)
·当拓展已经被拓展!你还要拓展吗 (1689)
·拓展分享一:企业凝聚力之核心( (1681)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1673)
·拓展培训之高效团队训练 (1664)
·绩效管理,以经营为本 (1660)
  HR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HR专区 

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评估法

时间:2013-08-14   作者:佚名   人气:1365

 

 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绩效评估常使管理者感到困惑、沮丧、棘手因而也是最易出现失误的管理领域之一。各种原因很复杂,但绩效管理者缺乏“战略性激励”的理念和视界,使绩效评估陷于行政事务性和人事纠纷泥潭不能自拔,是根本或关键原因之所在。本文基于战略性激励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理念,整合目标管理经典理论与新发展出来的KPI技法和BSC方法,提出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评估体系,以供一线企业管理者参考。 
      
     解读“战略性激励”、“战略性激励”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 
      
     相对于其他方面的管理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更直接、更主要地是通过“激励”来实现的。所谓“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多层次、多元化需要出发,针对不同员工设定绩效标准和奖酬值,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组织目标。一个企业的绩效如何,是由许多复杂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非人力资源的根本特征就是,它依附于员工活的人体而存在,与员工个人须臾不可分离,其他如何人或组织要使用人力资源,都要经由它的天然所有者个人的“积极主动”配合才能实现。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但是,在当今以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为基础进行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中,人力资源“激励管理”必须提升到战略层次上。在战略指导思想上它必须是基于“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在战略目标上它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在战略范围上它应该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在战略措施上它当是运用“系统化科学方法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 
      
     人力资源战略性激励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获得和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所谓“竞争战略优势”,是指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竞争者更为优越的稳定市场地位或发展潜能。竞争战略优势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天时”(出其不意的卓越竞争行动)、“地利”(得天独厚的优越竞争条件)和“人和”(雄厚扎实的要素竞争能力)的有机统一,是不断获取、保持、发挥、强化和更新优势的动态过程。根据波特(Porter,Michael E.,1980)关于“竞争战略”经典理论,企业竞争战略优势可通过实施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性战略等三种基本方式来获取。 
      
     低成本战略,即“全成本指导原则”竞争战略,其核心是以比竞争对手较低的产品或服务成本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低成本战略优势的实质是较高的企业工作绩效,较高的工作绩效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途径来实现,而提高工作绩效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所谓“高绩效工作系统”(high-performance work systems),是指将组织的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获得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生产运作管理体系。建立和拥有高绩效工作系统,是一个企业获得市场竞争战略优势的组织基础。首先,高绩效工作系统要有高新技术信息系统的支撑;其次,高绩效工作系统更本质地说是一种社会组织系统;而将企业的技术支撑基础与社会组织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高绩效工作系统的中介环节,正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差异化战略,即通过为顾客提供独特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特殊需要,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的实质是一种“顾客至上主义”战略,其核心是如何满足利益相关者个人或群体的需要,这同样可以通过产品工艺改进、产品售后服务或市场营销宣传等多种途径来达到,但所有这些无不与人力资源管理直接相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实质上是由股东、银行、员工、客户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一个企业能否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需要,就成为从根本上决定它经营成败的战略性问题。为什么满足利益相关者群体需要可以为获取竞争力?这是因为,企业只有做到在资本市场上很好满足社会投资者利润收益的需要,它才可以获得市场竞争的坚强金融资本后盾和坚实物质资本基础;只有在企业内部推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人力资本投资方略,很好地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需要,才能获得市场竞争的人力资源战略要素和人力资本股权激励效应;只有真正奉行“顾客是上帝”的市场经营理念,全方位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如此等等,也只有同时兼顾和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需要,做好利益关系平衡术,才能不会陷于“顾此失彼”的窘境,才能在战略上“有条不紊”地应对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与利益相关者群体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取得利益相关者的理解、长期支持和合作,它才具有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能和条件。 
      
     在实际市场竞争过程中,一个企业要真正紧紧攫取它所拥有竞争优势,还要取决于它如何在具体的细分市场中建立自己的低成本或差异化优势。所谓“集中性战略”,就是低成本战略或差异化战略在细分市场上的具体运用,这就涉及如何从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市场优势战略选择与组合的问题。一般说来,市场范围越广阔、市场越有“厚度”,那么,企业所面对的优势战略选择问题就越复杂、越困难。企业经营全球化是近在眼前的挑战。 
      
     目前,一流的有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诸如摩托罗拉、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微软、西门子、惠普等等,无不在努力“跨”越多元文化篱笆,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国家、企业或其他组织中,通过“网络”载体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调动着全世界一切可以调动的经济资源,从事着虚拟化的企业经营活动。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战略性资源,真正拥有全球经济霸权的是知识产权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产权,真正有竞争力量的是掌握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符号分析人员”。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成功扩展其人力资本运营实力,不断提高跨文化管理水平,就成为攫取市场竞争战略优势的关键。 
      
     总之,现代企业战略性激励管理所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应对三大挑战: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挑战,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的挑战,以及全球性挑战。 
      
     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意义  
      
     绩效(performance),在一般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定时期企业员工个人工作成绩表现、团队运作效率及总体业绩效益的总称。从组织层次上来看,企业绩效还可以划分为员工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和总体绩效等三个层次来量度。 
      
     个人绩效,即员工个人的工作表现和成绩,如个人的生产率、生产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等。个人绩效的取得除与外在的工作条件与环境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个人努力程度、个人能力与素质、个人对组织战略和期望意图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对奖酬公平性的感知等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工作努力程度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内外在奖酬价值、特别是内在奖酬的主观评价,以及对努力-绩效关系和绩效-奖酬关系的感知情况。 
      
     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从传统以纵向控制为导向的、专业化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等级组织,转变为以横向协调的多功能团队为基础的扁平化组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组织的群体绩效与新型组织中的团队绩效有很大差别,前者可能主要是个人绩效的累加结果,而团队绩效则是基于团队成员合作而产生的绩效,即员工在分工合作基础上形成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绩效效应。 
      
     团队绩效或组织绩效,除了与个人绩效有关的因素相关而外,企业的工作方式、组织结构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模式对企业各层次的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客户来源、竞争策略、营销渠道和价格及技术支持等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一个服务企业如果采取传统的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职能部门式和金字塔式结构运作,而又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持系统,那么其组织绩效显然不会很好;相反,如果采取跨职能的生产和客户服务工作团队方式,给予面向客户服务的一线人员和团队充分授权,实施基于顾客服务团队的薪酬津贴制度,则很可能带来很突出的组织绩效。 
      
     如何从总体上评价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组织绩效的支持力度和贡献份额,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绩效评估研究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 
      
     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看,企业绩效是相对于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要达成的组织目标来说的。企业作为一种在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组织,自然具有创新学习目标、运作效率目标、市场营销目标和财务赢利目标等多维的目标追求;相应地,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企业绩效也就有多维的量度。 
      
     首先,企业必须能够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能够不断适应、选择和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提高自身的创新和学习能力。不断获取创新学习能力,具有新制度变革、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开拓的创新活力和学习动力,说到底,是企业作为学习型组织不断改善人力资源状况、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能力;这是企业的组织生命线,是企业绩效最根本、最具战略性的意义和表现。 
      
     其次,企业必须具有高效率的内部运作机制,能够围绕特定的价值链及时调整、优化和再造企业包括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在内的内部流程。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企业内部成员的工作流程状况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企业运作效率是由人力资源流程直接统摄和决定的,这是与人力资源战略性激励管理关系最直接的绩效维度。 
      
     其三,企业必须拥有忠诚的顾客群体和牢固的市场地位,能够真正树立以顾客为“衣食父母”、为“上帝”的经营宗旨和诚信理念,为其提供全方位、多样化、个性化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能否真正以提升顾客价值为目标来满足终端顾客需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灵敏快捷的市场营销网络,这也是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密不可分的。顾客满意度等市场营销指标是衡量企业绩效的又一重要维度。 
      
     最后,企业必须将创新学习能力、内部运作效率和市场营销网络等围绕公司总体战略目标整合起来,将之转化为、最种体现为有效的财务业绩。这是人力资源战略性整合管理的基本任务。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说明,要么创新学习能力、内部运作效率和市场营销网络等环节还存在需要改进的绩效空间,要么没有能够将创新学习能力、内部运作效率和市场营销网络等层面有机整合在一起,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因此,创新学习能力、内部运作效率和市场营销网络层面的绩效是财务经济效益的前提和驱动力,而财务经济效益是最直观、最综合的企业绩效量度,它是创新学习能力、内部运作效率和市场营销网络等绩效的结果和最终体现。 
      
     创新学习、内部流程、外部顾客和财务收益这四种绩效标度是内在关联的。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企业整体战略绩效相当于一棵大树(见图2),只有“根深”(创新学习能力强)、“枝壮”(内部流程有效率)、“叶茂”(顾客满意度高),最后才能“果实”(财务收益好),四个方面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战略有效的企业绩效考评系统整体。总之,创新学习能力、内部运作效率、市场营销地位和财务赢利绩效是量度企业绩效的四个战略层面,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及其战略管理状况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企业绩效是由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系统统摄和决定的,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性激励机制的关键目标控制变量。 
      
     战略性绩效评估的要义是,企业绩效评估须与组织战略要求相一致、相匹配,绩效评估系统应有利于把员工的行为统摄和导向到战略目标上来。实施战略管理,从绩效评估的角度来看,就是首先界定组织战略所要求的个人及团队行为和结果究竟是什么,然后设计相应的绩效指标体系,以此为向标指引人们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向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和结果去努力。为了与组织战略相适应,企业绩效评估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战略调整而带来的变化。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大多数公司的绩效管理系统在战略导向上不清楚,绩效评估往往与组织战略不挂钩、相脱节甚至相违背。 
      
     如何才能将绩效评估提升战略管理层次上,使绩效评估走出“为评估而评估”和“为奖酬而评估”的陷阱,直接明确地与组织战略性绩效目标挂起钩来呢?我们认为,可以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经典理论思路为基础框架,借用目前新发展的“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or lndex,KPI)技法和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 Card,BSC)方法,形成一种新型的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评估体系,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个长期困扰企业绩效评估和管理的难题。 
      
     目标管理法为整合三层次绩效评估,为企业绩效评估在组织层次维向上下贯通提供了基础框架。以此为基础平台,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将绩效评估工作寓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以主管与员工事先确定的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作为依据和衡量标准,对员工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和总体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其一般实施步骤如下: 
     明确整个组织下一工作周期的总战略目标和任务; 
     各部门与组织领导共同商定分部门的工作绩效目标; 
     部门主管与下属员工协商讨论,确定每个员工的个人工作目标,即为实现本部门目标任务自己须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根据既定的具体量化目标,在期末对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估; 
     召开定期绩效会议反馈信息,对每个员工和部门及团队的目标实现程度和进度及今后改进方向等提出指导意见。 
      
     基于目标管理的绩效评估框架有如下优越性:首先,它关注的不是工作行为而是工作成果,是员工、团队和部门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个人贡献大小;其次,由于目标是员工与主管共同协商制定并认可的,利用此法进行评估,有利于建立员工的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使之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把自己与组织的命运紧密相连,大大提高组织的团队活力和整体绩效水平;同时,由于把绩效考评寓于目标管理系统,使事后评估与事前的计划控制相结合,使考评更具有动态管理的功能和效果。但是出于目标管理法本身的局限,如果对于目标甄别、确定和分解没有特别有效的思路和技法,那么这种绩效评估框架就会陷于琐碎麻烦的经验主义和讨价还价的机会主义陷阱,无法实际操作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正好,近年来新发展出来的KPI技法和BSC方法为完善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框架、将绩效评估提升到战略管理层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思路。 
      
     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层层设置绩效目标,关键是要鉴别确定哪些绩效属性是重要的而且是可度量、可验证的,并将它们作为KPI,形成绩效沟通和评估的量化或行为化标准体系。通过在关键绩效指标上达成的承诺,员工与管理人员有了进行沟通的共同语言,可以方便地在工作期望、工作表现和未来发展方面达成一致。那么什么样的指标才是KPI呢? 
      
     所谓KPI,实际上是对公司组织运作过程中关键成功因素的提炼和归纳,是对部门和个人工作目标起导向作用的引导指标体系。KPI在指标数量上是“少而精”,在指标性质上是基于战略流程、与公司远景相连接的,在实施操作上是部门和个人可以控制的。总的来说,KPI的确定要坚持SMART原则,包括如下五项基本原则: 
     具体性(Specific results),是指绩效指标要切中特定的工作目标,不是笼统的,而是应该适度细化,并且随情境变化而发生变化,有明确的实现步骤和措施; 
     可度量性(Mearurable),就是指绩效指标或者是数量化的,或者是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在成本、时限、质量和数量上有明确的规定; 
     可接收性或可实现性(Accepted/Attainable/Achievable),是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水平; 
     工作相关性或现实性(Relevant/Realistic),指的是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得到的,而并非假设的; 
     时效性(Time-bound),指的是在绩效指标中要使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即设定完成这些绩效指标的期限,这也是关注效率的一种表现。 
      
     KPI是连接个体绩效与组织目标的桥梁,它是针对组织目标起增值作用的工作产出来设定的,基此对绩效进行评价就可以真正有效激励对组织有贡献的行为。KPI首先来源于工作职位责任,是对其中少数关键职责的确认和描述;其次来源于组织或部门总目标,体现出该工作职位的人对总目标的贡献份额;其三来源于业务流程最终目标,指标要反映出该工作职位的人对流程终点的支持或服务价值。确定KPI 的一般操作程序为: 
     首先,明确工作产出,即界定团队或个人的工作产出成果或状态是什么。通常,以“客户”为导向来设定工作产出是一种, 比较适宜的方法。工作成果输出的对象,无论是面向组织外部还是内部,都构成这里所说的“客户”,应从客户的需求出发,通过检核这样一些问题来确定工作产出: 
     ——被评估对象面对的组织内外客户分别有哪些? 
     ——他分别要向这些客户提供什么? 
     ——组织内外客户所需要得到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样的? 
     ——这些工作产出在被评估对象的工作中各自所占的权重重如何? 
      
     其次,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指标解决的是评价“什么”的问题,确定考评指标即确定各项工作产出应分别从什么角度去衡量,一般来说,关键绩效指标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四种基本类型。标准解决的是要求做得“怎样”、完成“多少”的问题,设定评价标准即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最后,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审核所确定的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是否能全面、客观地和方便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工作绩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核: 
     ——关键绩效指标是否是可以证明和观察的? 
     ——多个评价者对同一个绩效指标进行评价时是否能取得一致的结果? 
     ——这些指标的总和起来是否可以解释被评价者80%以上的工作绩效目标? 
     ——是否从客户的角度来界定关键绩效指标? 
     ——跟踪和监控这些关键绩效指标是否可以操作?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就可以得到能够衡量和验证的关键绩效指标,目标管理绩效评估中的指标设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平衡计分法(BSC),是一种突破了个人绩效局限而基于组织整体战略性激励的新型绩效评估体系。它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经过对12家企业绩效考评实践为期一年的研究设计出来的。近10年来,平衡记分法在西方企业界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目前《财富》500强等一流公司大部分都引进和应用了这种战略绩效评估方法。 
      
     普兰和诺顿认为:传统绩效考评只侧重于对企业内部短期财务绩效做事后评估,这种方法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是较为有效的;为了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新情况,就需要从动态战略管理的高度,将企业内部流程与外部市场环境以及组织创新发展等统一纳入和整合到企业绩效考评体系中,建立四维综合平衡的新型绩效评估系统。 
      
     BSC实质上是基于综合平衡的战略思想,以战略性激励为核心,从创新学习、内部流程、外部市场和财务成果四个角度分别将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化,并设置相应的测评指标,从而构造一种能够对公司整体绩效进行综合反映的四维评分标度盘。 
      
     平衡记分法的企业理念是把企业看作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组织,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来获取市场竞争力。在当今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要能够在市场上真正获取战略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如圣吉所说的“系统思考”那样高层次的学习型组织修炼,时刻自我检视这样一个战略性激励问题:“我们具有持续创造和不断提高价值的能力吗?”只有明确和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基于内部组织流程和员工人力资源状况,同时兼顾外部顾客的需要和股东的利益,进一步具体回答“我们能够为顾客提供什么价值?”、“我们能够提供什么价值?”以及“我们如何很好地实现股东权益?”等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这是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网络必须具有的战略视界,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精髓思想之所在。 
      
     总之,平衡记分法是以战略性激励为核心、可以将个人、团队和整个组织绩效贯通考评和整合管理的有效方法,是现代企业绩效考评和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 
      
     操作程序和评分卡设计方法  
      
     1996年,普兰和诺顿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将BSC作为公司战略管理基石的四步程序。我们对之稍作修订和调整,提出如下四大操作步骤: 
     步骤1:阐释远景。最高管理层要将绩效评估与整个企业战略规划相连接,使全体员工就组织使命和战略目标达成共识,并用精练的、不致产生歧解或使所有成员都能够明白其操作性含义的通俗语言或业务术语将之表达和描述出来。 
     步骤2:沟通联系。通过有效沟通将四维平衡的绩效管理理念贯彻到组织中的各个层次,将公司战略目标按照组织-部门(团队)-个人上下贯通,层层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目标,并循着创新学习、内部流程、外部顾客和财务收益四个方面设置一一对应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具体操作过程注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可以先自上而下,以既定的公司平衡记分法方案为范例确定各经营单位的平衡记分卡,进而建立个人绩效目标,并与薪酬联系起来建立个人平衡记分卡;而后自下而上进行检核和调整,重新定义远景,取消非战略性的事项,提出变革方向,最终使各层次平衡记分卡相互衔接,形成短期长期、内部外部、财务业务有机统一的绩效考评体系。 
     步骤3:定期考核。由各高层主管与下属责任单位共同商定各项绩效指标的具体评分标准和操作规则,一般是将各项指标的预算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对应不同变动区间设定相应的评分基准。确定了各经营单位的平衡记分绩效考评方案后,就进入具体的绩效考核程序,一般以月度考核为主,辅之以更注重战略问题的季度和年度考核,以综合评分的形式,定期考核各责任单位在财务收益、外部顾客、内部流程、创新学习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执行情况。
     步骤4:反馈改进。这一程序赋予公司进行战略性激励的组织能力。根据执行结果自下而上及时反馈信息,适时调整公司战略方向,矫正战略管理偏差,进而修正经营单位或个人原定目标和评价指标,以确保公司经营活动在战略上持续稳定地进行。 
      
     公司情况千差万别,平衡记分卡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很大不同。只要能够体现平衡记分法的战略性激励理念和要求,以及上下贯通、有机整合的战略管理思路和合理便捷的操作原则,能够将组织的高层战略目标和考核指标以某种方式转化为经营单位、团队和个人的行动目标和具体评价指标,平衡记分卡在设计上可以有很大灵活性。在设计任何绩效考评体系时,必须注意与特定的组织性质和运作特点相适应。对于一个缺乏有效绩效考评体系的公司来说,就如同企图在没有仪表器的情况下架车一样,是盲目而危险的。为支持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而设计的绩效评估体系,其中心目的应该是帮助团队而不是高层管理者评价绩效,高层管理者通过下达战略目标,确保团队很好理解组织战略并知道如何采取与战略相匹配的行动,充分授权团队自主设计绩效考评体系和在实施绩效考评时发挥主导作用。 
      
     团队绩效评估体系应以追踪关键的团队目标为核心,设置有变动弹性的少数几个有限指标构成,其形式可考虑采用直观的绩效检测标度盘来加以反映(见图5)。在绩效检测标度盘中,粗虚线指针表示目标绩效,细箭头指针表示目前绩效。通过这种形式,将团队在某时刻工作绩效状态及其与目标绩效的差距,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全体成员眼前,使大家方便地随时把握工作进度和调整协作方向,不断改善团队绩效以最终实现预定绩效目标。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把公司和经营单位的目标传递给执行这些工作的团队和个人,可以为每个团队或成员设计一种综合平衡记分卡(见表2),将公司、经营单位的目标和评价指标列示在上面,要求每一个个人或团队表达为了实现公司和经营单位目标自己将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评价指标,利用此卡随时检核自己的工作努力程度和绩效状态。 
      
     公司的综合平衡记分卡,可以采用矩阵式结构,以四维度评价指标为列,以经营单位绩效平份为行,综合得分一般采用简单加总,也可根据公司决策层战略导向采用加权汇总的办法,下端记录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及原因分析。 
      
     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评估法的应用前景  
      
     如同其他任何技术和方法一样,KPI和BSC以及由此为基础形成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评估新体系也并不是“空穴来风”或“全新”的东西,而是有思想史和方法论继承性的创新。它实际上是借鉴了以往的全面质量管理“全员、全方位、系统整合”思想,以及目标管理操作原理,结合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在绩效评估技术和绩效管理方法上所做的一种创新。 
      
     而像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这样一些思想方法,我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探索,可以说较熟悉的,在一些著名企业(如本刊2001年第2期介绍的联想电脑公司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体系案例)甚至达到了“轻车熟路”、“运用自如”的境界。关于KPI技法及BSC方法的探索应用,国内一些企业如深圳华为集团、许昌继电集团等都以走在了前列。遗憾的是很少有企业能够以目标管理的经典理论框架为基础,同时将KPI技法及BSC方法统一纳入和有机整合为完善的战略性绩效评估体系,来整体运作和彻底改善其绩效评估和管理系统。 
      
     联想集团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严格的制度化目标管理体系有效地实施了“战略性”激励和整合,把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与绩效考评及管理过程紧密连接和契合在一起,从而“使个人的追求、目标融入企业的目标里来”,而这正是联想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但是,由于缺乏类似BSC 那样粗线条的清晰的四维综合平衡绩效考评和战略管理框架,联想集团电脑公司的考评体系在显得“完备严密”的同时也有“庞杂麻烦”的局限。像联想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身处高速发展、机遇不断的IT领域,应考虑引入KPI和BSC这样的现代绩效管理新理念新技术,简化和优化其绩效考评和管理体系,从而大幅度缩减绩效管理工作量和实施成本,提高绩效管理应变弹性和灵活性。 
     因此,我们认为,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将目标管理与KPI技法及BSC方法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完善的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评估体系。其应用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一来我们有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基础,二来我们有比以往更方便、更宽松的宏观环境和学习条件,三来我们的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带来的更为复杂和多变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总之,我们有必要、有条件、有能力学习引进BSC这种基于战略性激励的绩效管理新技法。

 

页面功能: 【字体:  】 【打印】 【关闭】 【顶部
 
版权所有 2008-2013 仁众培训咨询 wxmw0510@163.com 无锡仁众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专业提供无锡拓展培训,无锡户外拓展训练,无锡拓展训练等企业拓展服务!
地址:无锡市马山渡假区 电话:13485057321 客户服务QQ:1508811746
全国咨询热线:400 0998 090 技术支持:华企动力
常州拓展训练|无锡拓展培训| 精密钢管 | 自清洗过滤器 | 反冲洗过滤器 | 全自动过滤器 |杭州办公室装修|徐州酒店屏风反冲洗过滤器 自清洗过滤器